项目荟萃

03 2025-01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服务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经验获《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推广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服务打造的“创新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 打造产业用地供给新路径”案例登上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与广西云—广西日报共同策划制作的《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视频节目,取得良好反响。 改革经验获《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宣传 项目拿地难、报建审批难、资源要素保障难,曾是长期困扰着工业企业的难题,自2019年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试点以来,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聚焦“产业项目监管多元化、投资项目服务主动化、产业用地改革集成化”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全程管理模式,助力出台《博彩网站》《博彩网站》等政策文件,有效促进了报建审批业务化繁为简,破解了工业项目程序繁、监管难、落地慢等堵点,多方位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调研座谈会 2024年度,全区累计供应“标准地”198宗1.39万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7.47亿元,助力广西防城港港口生态铝产业链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建设。 部分宣传报道页面 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有效提升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也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近年来,该改革案例成功入选2022年广西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先进典型示范案例”、2023年度广西改革攻坚优秀成果,获中国自然资源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以及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简报宣传推广。 下一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广西全面推广“标准地”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带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23 2024-12

广西推进“农地入市” 催动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

前言: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新闻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广西日报-广西云等媒体报道了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服务国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探索土地资产盘活利用的经验与成效,取得了良好反响。 媒体报道页面   报道全文 临近岁末,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星岛湖镇肉鸽屠宰加工冷链产业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加班加点,铆足干劲冲刺第四季度产值。2023年以来,合浦县通过“农地入市”为肉鸽屠宰加工冷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为当地农民稳定就业和多渠道增收创造了条件。 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将广西15个县(市、区)列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广西国土规划集团抢抓这一机遇,积极组建工作专班,承接合浦县、藤县、博白县、玉林市福绵区、河池市宜州区5个试点地区技术服务工作。 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工作专班从入市潜力调查、政策培训、制度研究、项目咨询等全流程服务入手,建立涵盖入市申请、入市交易、收益分配、融资抵押、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一方案一计划两办法多政策”全链条制度体系,推动农村“沉睡的土地”盘活利用。 合浦县星岛湖镇和润肉鸽屠宰加工厂房。广西自然资源厅供图 “土地资产盘活利用的难点在于权属和性质等问题,在遵循土地性质不改变的底线下,我们因地制宜试水探路,想方设法帮助试点地区破解难题。”广西国土规划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底图筛选、现场调研,工作专班协助试点地区的村集体,摸清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底数及具备入市潜力地块。同时,聚焦历史遗留的农村建设用地“缺乏合法来源证明、供地手续不全”等棘手难题,秉持“成熟一宗、入市一宗”原则,从产权权利、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方面创新处置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 到今年11月底,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已助推合浦、藤县等5个试点地区完成7宗“农地入市”,保障了合浦县星岛湖镇肉鸽屠宰加工冷链产业、宜州区北牙瑶族乡燃气中转站、藤县天平镇混凝土生产等7个产业项目用地,总用地面积64.48亩,获得入市收入857万元,催动农村土地“资源变资产”,累计带动投资9000万元。 为实现收益共享,在广西自然资源厅统筹指导下,广西国土规划集团还探索制定《博彩网站》,创新出台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再分配金的收益分配制度,统筹考虑区位、用途等因素,做到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收益分配。目前,合浦县等5个试点地区已向政府缴纳增值收益调节金201万元;增值收益留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03万元,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资金池”。

27 2024-11

梧州市龙圩区“稻渔”模式高效利用田地资源,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龙圩区是梧州市面积最大的城区,具有水源丰沛、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等优越条件,2023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12万亩,是广西南方主要粮食产地之一。然而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引发了耕地撂荒问题。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障粮食安全,龙圩区加强耕地保护,引进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立体农业模式,解决稻田丢荒闲置问题,培育“稻+N”特色农业,通过科技带动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推动了农文旅产业融合,实现了田地资源高效利用、优质生态产品产出能力提升、生态产业价值实现。   核心机制 梧州市龙圩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空间,引进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立体农业模式整治稻田丢荒闲置等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提升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农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通过产业联动实现了农文旅产业融合与产业链延伸,推动了产业生态化与经济价值实现。 梧州市龙圩区发展“稻渔”农业场景(龙圩区委宣传部供图) “稻渔”模式农业示范区已成“网红打卡点”(龙圩区委宣传部供图)    具体做法 一是调动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农业生产空间。梧州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赋予龙圩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区的发展定位,为有效管护农业生产空间,采取多项措施加强耕地保护与恢复。实行耕地恢复奖补机制,出台《博彩网站》,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承包企业)及农户自发恢复的耕地,奖励每亩不少于300元,鼓励县(市、区)积极引进企业规模化承包经营耕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修复,印发《博彩网站》,支持社会资本通过耕地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实施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获得合理回报,由县(市、区)政府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后所得收益进行分配,在留足耕地后期管护经费的基础上,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其所享收益比例。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印发《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市已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8021.19万元,补贴面积83.40万亩,惠及农户41.81万户。现梧州市实有耕地保有量139.75万亩,比134.02万亩保护目标多5.73万亩。 二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提升农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引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整治撂荒耕地。梧州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支持龙圩区打造特色农业空间,支持结合耕地提质改造、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等工程,探索稻田“一年多造、反季节养殖、冬闲田养殖”等生态共作立体高效的种养模式。龙圩区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种粮方式,给予在水源充足、撂荒闲置的山沟田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农户每亩最高获补助3000元,鼓励盘活撂荒耕地。龙圩区已整治撂荒水田1800亩,变小田为大田,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成渠的土地分布格局,建设6.4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5000多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形成规模,有效解决稻田撂荒闲置和“非粮化”“非农化”等突出问题,促进了农田的高效利用,提升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障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建设用地。将龙圩区龙圩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项目纳入梧州市本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核心图层,规划核心图层已通过自治区审查并成功入库,保障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项目用地的合规性。此外,龙圩区规划稻渔综合种养、陆基养鱼、设施渔业等20个渔业转型升级项目,项目总投资约2.71亿元,已落实土地约1160亩,龙圩区大坡镇交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议已于2024年1月获得批复,项目规划建设的295.40亩特色稻渔种养基地获得保障。 三是科技与品牌赋能,推动生态产业价值实现与收益共享。强化产业科技示范。龙圩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打造广西首个双“两院”稻渔种养工作站。依托“公司+院士工作站”技术优势,在龙圩区念村建立了“念念目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核心示范区,探索稻田“一年多造、反季节养殖、冬闲田养殖”等生态共作立体高效的种养模式与技术,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申报了粤桂生态循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联农带农推动产业规模化。由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推动念村及周边15个村民合作社出资280万元,引导农户将土地租赁至龙头企业统一经营,农户每年每亩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900元,或以土地、资金、劳务等入股合作社并自行经营,投入资金10%分红,实现租金和家门口务工“双收入”。品牌赋能产业链延伸。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出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了田中渔米、田中禾花鱼、田中螺等一系列生态高端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了粤桂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工产业园,充分衔接稻渔产业产供销各环节,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交易与价值实现。推广“稻+N”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打造念村“念念”系列、河步村“稻+河步鸭”、交村“稻+叶脉”等10个精品村和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念念吾乡”农旅项目,建设了集生态观光、农旅休闲、研学教育、示范种养、科技研发、产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旅融合示范区,实现了生态产业链延伸与价值转化。 农业机械作业现场(龙圩区委宣传部供图)    主要成效 一是实现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与农业生态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引入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龙圩区“念念目望”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每年实现亩产干谷1800斤、田螺1500斤、禾花鱼250斤,提高了稻谷产量,使亩均收益显著高于单一稻谷种植或者水产养殖模式,提升了农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此外,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养殖产生的排泄物可为水稻生长提供养料,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绿色生物链,为促进农业生态发展提供了示范路径。 二是实现了生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念念目望”示范区获评四星级广西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稻渔综合种养创新模式获得“全国大赛二等奖”示范,示范基地年亩产值可达1.92万元、年纯收入达1.12万元,实现了每亩“千斤粮万元田”“一田多收、稳粮增收”。龙圩区以“念念目望”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为品牌引领,开拓“稻+油+鱼”农旅体验项目,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念念目忘”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区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延伸打造了“念念同心”富硒特色果蔬基地、“念念茶香”千亩茶园等品牌,2023年“念念”系列品牌产业带动200多户农户、75户脱贫(监测)对象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或技术培训,提升了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动脱贫户比率超40%,带动念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6万元,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强村富民,以点带面探索了一条绿色发展、效益提升和乡村振兴的共赢之路。   (以上文字由广西自然资源厅、梧州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27 2024-11

钦州市浦北县陈皮产业赋能增值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浦北县地处钦州市东北部,日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为21.59摄氏度,全县87.1%的土地属富硒土壤,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是广西33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一,适宜发展种植大红柑的丘陵山地有100多万亩。 近年来,浦北县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发挥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让更多‘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的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聚焦陈皮特色产业,探索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特色农业种植、加工、科技研发、品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产业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助力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变,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核心机制 浦北县坚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陈皮产业重点发展区域,规划“一轴两带三集群”产业格局,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通过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保障陈皮种植用地、加工产业用地需求,提升种植规模、延伸加工产业类型、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助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将注入科技力量与加强品牌建设相结合,提升陈皮产业整体价值,助推经济效益提升,增强人民福祉,实现乡村振兴。   具体背景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生态产业布局。规划农业发展格局。出台《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规划龙门镇、三合镇等12个镇作为农产品主产区,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山地丘陵的特色条件,打造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集中布局种植业、林下种养业等特色产业,以陈皮等优势农产品作为核心建设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区。谋划陈皮产业发展方向。浦北县出台《博彩网站》,以贵合高速公路沿线为轴,建设环五皇山、环六万山两大陈皮种植带,打造浦北片区、五皇山周边及六万山周边三大陈皮加工等产业集群,详细规划了陈皮选种、育苗、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产业融合等全环节,打造“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格局。 晒陈皮像晒“黄金”。张良基 摄 丰收的果园。翁永伟 摄 大红柑老树的“时光隧道”。张良基 摄 二是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障陈皮种植用地需求。浦北县禁止占用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查清商品林存量,推动树种结构调整,对立地条件适合种植大红柑的果园或经济林改种大红柑。自然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开展选址调查并整合形成适合发展林果业的选址图斑1.2万个,涉及面积15万亩,科学选定龙门镇、三合镇等大红柑种植基地,2023年新增大红柑种植面积5.6万亩,保障陈皮种植用地。浦北县引导群众流转闲置土地,以土地入股企业建设的大红柑基地,群众每年可享受每亩100元的固定收益。截至2023年底,浦北县打造了大红柑连片种植基地213个、面积2.80万亩,建立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保障陈皮加工用地需求。为提升产品供给能力,浦北县投资58亿元在龙门镇建设4720亩集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浦北陈皮产业园,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产业园区内2553.45亩土地纳入龙门镇城镇开发边界,做好园区用地保障。截至2023年底,浦北县累计为陈皮产业园供应483.68亩土地,保障了陈皮产业项目厂房、陈皮文化体验馆、陈皮交易市场等建设需求,目前陈皮产业园已入驻12家企业。 三是延长陈皮产业链,强化金融支撑和品牌赋能提升产业价值。延伸加工产业链。浦北陈皮及延伸产业链加工企业达130多家,其中,引进12家龙头企业进入浦北陈皮产业园,将陈皮产业园园区内及其周边的加工场所作为洗果、开果、晒皮、储存、深度加工等加工链主要阵地,研发陈皮月饼、陈皮饼、陈皮醋、陈皮花生、陈皮酒、陈皮果汁等系列产品。强化金融支持力度。浦北县从种植、加工、收购、仓储、销售等方面为陈皮产业提供全程的金融支持。2021年以来,运用支农再贷款2500万元支持农户扩大柑橘种植规模,惠及农户1300余户,运用990万元支小再贷款支持28家陈皮加工小微企业,有效缓解产业资金短缺难题。品牌赋能增值。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浦北陈皮”,申报浦北陈皮国家地理标志,统一“浦北陈皮”品牌,注册12个陈皮产品商标,形成了胎柑等10种新产品,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收获的喜悦。覃金华 摄 家家户户晒“黄金”。郑昭宇 摄 渐渐晒干的陈皮。陆喜击 摄   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浦北县通过优化陈皮产业布局、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提升了陈皮产业种植规模。截至2023年底,大红柑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其中连片基地面积3.52万亩,鲜果总产量超13万吨,产生可加工陈皮6500吨,总产值达14亿元。通过推动陈皮加工产业,延长了陈皮产业链,2023年陈皮加工产品总产值达28亿元,其中,生产陈皮月饼及陈皮饼2000吨,总产值达2亿元,进一步提升陈皮产业效益。强化金融支撑和品牌赋能提升了产业价值,推动一批陈皮品牌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打响了“桂字号”农业品牌,陈皮产业链产值从2016年的不足4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42亿元。 浦北陈皮产业园。陈航庆 摄     浦北陈皮产品实现“登堂入室”。张良基 摄  二是人民福祉不断增强。浦北县入选了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龙门镇大红柑产业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龙门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龙门镇的林塘村、莲塘村、江埠村、新丰村及平睦镇的良村村等5个村凭借陈皮产业成为超“亿元村”。截至2023年底,全县陈皮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户285户,带动2万多户7万多人从事大红柑种植和加工,为直接从事陈皮产业的群众人均年均增收2万多元,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强了人民福祉,实现了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钦州市自然资源局、浦北县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25 2024-11

来宾市土地整治助推甘蔗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来宾市地处广西中部,适宜大面积种植甘蔗及发展糖料蔗产业。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于国家的食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来宾市蔗糖业发展面临自然灾害、品种退化、科技管理滞后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糖料蔗种植面积及成本收益逐年减少。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来宾时指出“一根甘蔗实现‘吃干榨尽’。这是一个附加值很高的产业!”。来宾市按照“升级产业、振兴乡村、改善民生”总体部署,围绕“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效益”糖业发展思路,依托桂中平原优势,推动桂中治旱工程发挥效能,保障糖料蔗种植及加工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推广良种良法,推进糖业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糖业面积、产量、收入“三增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双高”基地水肥一体化 来宾市22个万亩连片“双高”基地之一武宣片区   核心机制 来宾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甘蔗种植的国土空间布局,划定甘蔗保护区,实施高糖高产(“双高”)基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防止耕地“非粮化”等耕地保护措施,保障糖企用地需求,通过“企业+合作社+蔗农”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综合利用高效能企业,延伸甘蔗综合利用产业链,实现了“一根甘蔗吃干榨尽”,充分发挥生态产品价值。   具体做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保障生态产品供给。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2021—2035年)明确构建“两轴两核促东融、一带两屏保生态、南北两区强农业”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总体格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糖料蔗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等,以兴宾区桥巩镇、大湾镇、高安乡、正龙乡、蒙村镇,武宣县二塘镇、金鸡乡等糖料蔗主产区重点打造核心主产区。划定糖料蔗生态保护区。出台《博彩网站》,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205.86万亩,并明确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管控要求。对项目建设确需占用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按照数量不减、建设标准不变的原则落实动态占补平衡要求,确保种植面积、种植地块稳定,制止新增占用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种植桉树、果树行为。 来宾市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 统防统治黄安基地现场 二是保障种植业及产业加工业用地需求,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来宾市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双高”基地建设、保障企业用地需求等工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实施桂中治旱工程,提升来宾市兴宾区、忻城县、合山市等25个乡镇228个行政村的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及加强现有河、库、泵站等水利工程与桂中治旱主干渠的衔接和联通,实现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土地面积128万亩,为灌区内农村及城镇近150万人提供水源,保障甘蔗种植用水需求。开展桂中农村土地整治、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项目,对象州县、武宣县、兴宾区、合山市、忻城县共5个县(市、区)的 51个乡(镇)、311个行政村、1306个自然村(屯)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开展土地开垦、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建设,已建成153.8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完成新增耕地面积10.09万亩。开展“双高”基地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激励扶持,推进土地“小块并大块”,采取“并户联营、委托代管、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在兴宾、象州、武宣等县(区)建成万亩连片“双高”基地22个、3000亩以上连片基地49个,“双高”基地面积达106.3万亩,落实“双高”基地片区建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三调”成果,摸清来宾市土地资源家底,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低效用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增加用地和空间指标来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统筹安排甘蔗产业发展用地,近五年,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18万亩。引导糖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现有制糖产业,并引入糖制品、纸浆、环保餐具、生活用纸一体化等项目,促进糖产业链一体化项目落地,逐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良繁良种培育场景 主培苗良繁良种培育 三是壮大产业链条,推动生态产品交易。来宾市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提质。推行糖料蔗订单农业链。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加强多方利益联结,培育壮大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订单农业”,实行糖企与蔗农自由协商、先定价后种植的购销方式,通过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建立农民和企业利益联结新机制,实行事前定价,稳定糖料蔗种植预期收益 ,并鼓励糖料蔗收购按质论价,提高种蔗质量。2023年,全市种植甘蔗面积177.2万亩,其中以订单式完成收购的面积达到176.91万亩,达到总面积的99.84%,实现了合作社与糖企的“双赢”。打造蔗糖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甘蔗—制糖(白砂糖)—冰糖系列产品、焦糖色素、高品质红糖”精深加工产业链,全市冰糖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12万吨,产品由单一品种拓展到单晶冰糖、多晶冰糖、红冰片糖等10多种,产值8亿元以上,成为全区最大的冰糖生产基地。支持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焦糖色素的企业开发酱油、蚝油、醋等调味产品,拓展低聚果糖、益生菌红糖、胶原肽红糖固体等“专精特新”系列产品。拓展糖蜜、滤泥综合利用产业链。深化糖蜜的综合利用,建立酵母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以糖为原料生产高活性酵母及其提取物,形成糖蜜综合利用产业链。通过“以肥治废,以肥治地”,将滤泥用于还田和肥料加工,形成滤泥综合利用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全市复混肥生产企业2家,年产能10万吨,产值超1亿元。延伸蔗渣、蔗叶综合利用产业链。引进企业利用蔗渣制浆或制成可降解餐饮具、包装材料,每年蔗渣制浆、造纸产能超30万吨,蔗渣浆年产值11亿元以上;建成投产6家环保餐具企业,年产能15万吨、产值24亿元以上,来宾市成为全国利用蔗渣生产环保餐具最大基地。2021—2022年榨季全区蔗叶综合利用量约50万吨,利用率达71%,发展“蔗叶—固化成型燃料”模式,助推蔗叶生物质发电,进一步延伸综合利用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显化。   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了社会效益。来宾市甘蔗产业发展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到各地考察,都要看看我们国家规划布局上有代表性的产品。在来宾,甘蔗就是代表。今天来这里看到甘蔗种植和糖业发展格局,心里更托底了”。来宾市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及灌溉问题,推动了灌区594公里渠系建成通水,覆盖来宾市兴宾区、忻城县、合山市和南宁市宾阳县4个县(区)25个乡镇,满足了灌区内150多万人生活及甘蔗种植灌溉用水需求。此外,兴宾区获评为国家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凤凰镇黄安村蔗野仙踪“双高”基地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来宾甘蔗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甘蔗加工产品如“晶龙”等多个白砂糖品牌获产品质量优秀奖、广西名牌产品,社会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分步式机收 现代化制糖企业 二是增强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来宾市多措并举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甘蔗种植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有效助力糖业高质量发展。耕地面积及质量有提升。通过土地整治、耕地恢复等,来宾市耕地面积从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年的401.49万亩,增加至2023年407.02万亩,近五年,耕地面积增加5.53万亩。截至2024年4月,来宾市实现耕地提质改造11.99万亩、新增耕地3.37万亩,“双高”项目新增耕地1万多亩,平均提高2—6个耕地等别,为甘蔗产业发展提供了耕地质量保障。甘蔗产量有提升。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双高”糖料蔗基地甘蔗平均产量达8.5吨/亩,高于全国甘蔗平均产量5.13吨/亩,实现了优质生态产品和战略物资供给能力提升。 三是凸显了生态产业综合效益。通过甘蔗产业转型升级,生态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增加了蔗农收入。全市种蔗农户稳定在13.2万户以上,涉及蔗农52万人左右,占常住农业人口的51 %。以2023—2024年榨季种蔗收入计算,累计进厂糖料蔗902.33万吨,蔗农直接收入50.53亿元,同比增收22.33亿元,增长79.18%。助推了绿色化产业发展。每年蔗渣制浆、造纸产能超 30万吨;每年利用蔗渣生产可降解环保餐具15万吨以上,已成为全国利用蔗渣生产环保餐具最大的基地;替代一次性能源发电,2023—2024年榨季蔗髓热电联产30万吨,蔗叶发电20万吨;替代饲料,通过将蔗叶进行饲料加工,年产蔗梢青储饲料40万吨以上,蔗(枯)黄储饲料、生物颗粒饲料20万吨以上,全市制糖企业、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达90%以上,综合利用产值达50亿元以上。提升了产业链综合效益。2019—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年、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2021年、2021—2022年、2023—2024年榨季四个榨季全市蔗糖及综合利用总产值分别达到86.86亿元、103.1亿元、100.8亿元、120亿元,糖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左右,制糖及综合利用产业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率达15%以上,年综合产值16亿元以上。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来宾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25 2024-11

河池市东兰县绿水青山赋能红色文化旅游,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东兰县隶属河池市,地处桂西北,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同时,东兰县还享有“自治区级生态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东兰县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科学规划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格局,积极谋划“红色+”“生态+”“人文+”等旅游路线,走出了以红色固本、红绿融合为鲜明特质、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 东兰县江平月亮河长寿村 东兰县兰木乡村农业示范区   核心机制 东兰县坚持绿水青山赋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与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摸清了“红色资源”的分布、适宜的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了红色旅游保护与开发格局;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充分盘活了土地要素,有效保障“红”“绿”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推动了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发展。   具体做法 一是开展调查评价,摸清“红色资源”家底与发展路径。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红色资源”家底。河池市依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在东兰县探索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以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建立“三调”用地分类与城市、森林等6大生态系统类型的转换模型,调查并建立包含红色旅游区在内的91项东兰县生态产品四级目录清单,摸清东兰县生态产品种类。在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韦拔群故居等29处红色旅游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建立了红色旅游区、红色路线分布图,并对生态产品调查成果建立“一张图”数据库,实现对生态产品数量、分布等底数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开展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从生态系统服务、开发利用现状、限制性因素等3个方面共计14项指标开展东兰县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出东兰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生态+补偿”等4种“生态+”模式为主导。其中,“生态+康养”主导实现模式区主要分布隘洞镇、巴畴乡和金谷乡,适宜利用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等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小镇—村的发展体系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打造长寿健康品牌,建设区域高端生态康养中心。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塑造红色旅游保护和开发格局。优化红色旅游保护与开发格局。出台《博彩网站》,规划以武篆镇众多红色革命遗迹等红色文化为主,打造东兰红色文化中心,以G78汕昆高速沿线打造东兰红色文化带,结合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的分区,串联主城区、武篆镇等重要红色历史保护节点,划定了红色文化魅力区、坡豪养生山水魅力区等6个魅力单元,明确了东兰县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与山水资源协同开发的空间格局。规划旅游项目空间布局。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旅游项目在各乡镇的分布,优化配置旅游产业用地指标,将57个旅游项目纳入重大建设项目库,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1000公顷。自2006年以来,东兰县累计落实了旅游项目用地505.02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481.51公顷,保障了旅游产业的用地需求。 东兰县壮乡英雄文化园 东兰县韦拔群纪念馆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与要素配置,保障产业“绿色”发展用地。2021年以来,在武篆镇江平村等15个村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工程,项目总投资额约13亿,涉及整治区域3.2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34公顷,盘活集体建设用地925公顷,推进了东兰县红色甜源田园综合体、香河漂流生态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保障了红色文化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用地需求。2022—2023年期间,在武篆镇、三石镇、长乐镇等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1万亩,引导居民开展轮作立体种养,发展“稻+马蹄”“稻+无公害蔬菜”等轮作模式,营造四季乡村田园景观,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了红色旅游发展的绿色景观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四是深挖“红”“绿”融合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系统开发红色景点。致力于将东兰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胜地,以“修复一处旧址、打造一个景点、带活一方经济”为理念,打造了5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景区、10个全国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11个“红军村”,20个红色景点被纳入广西“打卡红色教育基地”目录库,先后推出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精品路线9条,吸引了900多家单位8万余人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形成红色文化联动效应。打造“红”“绿”融合产业链。探索“红色历史+民俗风情”“红色精神+康养”“红色底蕴+美丽乡村”等模式,先后建成红水河第一湾、壮乡将军纪念园2个红色旅游4A级景区;探索推行“村社企合一”发展模式,因村制宜与企业、合作社通过异地置业、合资合作、联营共建等方式做大做强中草药、油茶、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将“红色八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主要成效 一是实现了绿水青山赋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2023年,东兰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县内主要流域红水河水质和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3.36%,71.4%的乡镇获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4个生态景区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各村引进农文旅一体化旅游项目夯实了绿色基础。2023年以来,东兰县共接待游客261.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22亿余元,东兰红色旅游品牌质量不断提升。 东兰县拔群干部学院 东兰县列宁岩(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二是“红”“绿”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在红色旅游带动下,东兰县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截至2023年,东兰县共建成各级产业示范区204个,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1家;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三品一标”认证17个,富硒农产品认证2个,东兰县生态农业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其中,东里村创建的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韦拔群故居、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东里阳光玫瑰葡萄园,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东里村延伸发展了阳光玫瑰葡萄、山茶油、澳寒羊、灰粽等规模性特色产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每年可给村集体经济创收40多万元,每年可带动约1.1万人次务工,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现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河池市自然资源局、东兰县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22 2024-11

防城港市综合开发“海边山”资源,助推产业提升和兴边富民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防城港市南临北部湾,海岸线长580公里,海洋资源、海上风力资源丰富,是中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十万大山山脉自东向西横贯防城港的腹地74.4公里,全市分布有广西40种道地药材,是广西传统药材的生产区之一;全市陆地边境线约101公里,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点),以及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沿边开放平台。近年来,防城港市立足“海边山”特色,坚持边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路线,充分利用边境口岸的平台优势,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建设产业园区,整合海洋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产业兴旺,助力了兴边富民。   核心机制 防城港立足区域资源特色,以海洋生态修复整治为前提,保障海洋经济发展保持“绿色”本底,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精准保障临海产业发展的用海、用地需求,盘活“海”资源;依托十万大山区位特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等传统医药资源,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保障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化种植需求,盘活“山”资源;依托边境和平台口岸优势,通过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建设产业园区,探索高效土地供应方式吸引产业入园,整合海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实现了“海边山”资源的整合开发,推动产业链延伸、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凌荣民 摄   具体做法 一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多元临海产业。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质量。2012年以来,深入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岸线、海域、海岛、海岸带等开展立体综合系统整治与修复,共修复海岸带41.56公里,海堤生态化建设或改造16.36公里,整治海域面积约550公顷,种植红树林153.1公顷,海域清淤疏浚346公顷。其中,在重点海域海岸带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修复海岸线共3200米,建设海堤护坡1.06公顷,形成“红树林+海堤+滨海植被”的生态海堤,打造了“美丽海湾”,提高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海洋产业化生态发展奠定了绿色基础。精准对接,保障临海产业落地。产业用海方面。积极保障项目用海,2023年以来,保障项目用海550多公顷,完成4万多亩深水网箱养殖海域的整体使用论证,保障海洋养殖等产业用海需求。创新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保障新型能源产业用海,单独标示海底电缆、海上升压站、单桩风机和重力式风机与底土、海床、水体、水面4层全域空间的立体关系,分层设权登记了广西首宗海域使用权,登记海域面积403公顷,保障了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新型能源产业用海。产业用地保障方面。规划引领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统筹规划文旅产业在村域空间的开发利用格局,已在牛路村、山新村、沙螺寮村等临海村庄预留17.73公顷建设用地作为滨海特色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用地。实景三维技术助推文旅产业落地,在防城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旅游资源丰富的江山半岛规划为健康休闲、养生度假产业基地,利用实景三维技术构建三维地图模型,实现“云看地”,普查旅游资源等情况,为文旅项目选址、落地等提供空间底图基础,集中盘活零星分散地块用于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已保障江山半岛片区文旅项目用地378.92亩。 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鸟瞰图。凌荣民 摄 二是盘活“大山”资源,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土地流转保障中药材产业规模种植空间。防城港市充分发挥十万大山传统中药材资源等传统医药资源和国家医学开放试验区的平台优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将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等医学产业纳入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种植大户租赁农户闲置土地等土地流转形式,保障中药材种植。其中,自2023年起在防城区大菉镇坡稔村盘活约140亩撂荒地,用于百部等草本中药材种植。截至2023年底,防城港市规模种植肉桂77.4万亩、八角74.4万亩、金花茶6.5万亩、两面针及岗梅3000亩等,特色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提升。品牌赋能中药材种植推动产业提升,相继建成“国家金花茶标准化示范区”“中国金花茶产业示范基地”“广西肉桂(东兴桂)标准化示范区”,肉桂、八角、牛大力中药材示范基地等自治区级中医药示范基地,推动“防城金花茶”“十万山牛大力”“防城肉桂”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中药材产品产出质量。 防城港市白沙湾·国际自然医学度假区效果图。(广西旅发防城港公司供图) 三是依托边境优势,实现产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依托边境口岸资源整合产业。充分发挥沿边沿海区位优势,依托边境口岸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多项平台优势,整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冲榄工业园、江平工业园及高铁新区,谋划建设广西东兴产业园区,整合医药、边贸加工、海鲜冷链、口岸物流、新能源材料等产业,推动海、边、山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链提升。保障产业园区用地空间。优先保障跨境经济合作区、冲榄工业园、江平工业园等园区用地需求,其中跨境经济合作区落实城镇开发边界5.52平方千米、冲榄工业园落实城镇开发边界2.21平方千米、江平工业园落实城镇开发边界1.37平方千米。统筹开展东兴产业园区启动区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调整,梳理城镇开发边界结余指标约800亩土地、调入约1380亩土地,将2180亩土地用于东兴产业园区启动区优化腾挪调整,保障产业园建设用地。探索高效土地供应方式吸引产业入园。2023年,防城港全市通过盘活供而未用土地保障了新能源及安全材料智造等9个产业项目2360亩用地需求,拉动投资98.74亿元。完成5宗3511亩工业“标准地”出让,出让金额共计3.93亿元,其中通过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先租后让供地方式等,保障了清川水产品加工、东兴市三期100MW光伏发电项目、广西东兴产业园区启动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项目一期等一批重点产业用地项目需求,实现了园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与高效利用。2023年广西东兴产业园区签约项目达32个,投资额105.06亿元,落地21个项目,投资额56.81亿元,现广西东兴医药产业示范园、清川水产品边贸加工等30个项目已实现开工建设,有效推动了产业整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防城港市一滨海特色民宿游泳池。贺婧 摄 在建中的防城港市白沙湾·国际自然医学度假区。(广西旅发防城港公司供图)   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增强,经过海洋生态修复整治,防城港市海域岸线面貌焕然一新,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入选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堤前滩涂红树林较修复前增长45.23%,红树林覆盖度由原来的5%提高到85%,该段海岸成为游客和市民观光休闲的理想去处,2022年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接待国内游客7万人次。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2023年防城港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率97.9%,当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9.72万吨,也促使滨海湿地生物种类明显增多,监测鸟类由170种增加到299种,其中白鹭数量30万只以上,居广西之最。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供给能力提升。防城港市中草药资源品种已超2000种,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模种植肉桂77.4万亩、八角74.4万亩、金花茶6.5万亩、两面针及岗梅3000亩等,其中八角产量0.8万吨,桂皮产量1.9万吨,特色中药材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鸟瞰图。凌荣民 摄 二是产业兴旺助力兴边富民。2023年,防城港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35.61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6%,增速排全区第一。其中,海洋养殖产业方面,防城港市建成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市渔业产值达91.28亿元;中药材产业方面,全市金花茶年产值超20亿元,防城区的八角、肉桂等全产业链产值达7.6亿元;生态旅游方面,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487.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消费316.3亿元;边境贸易方面,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7%,全年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除外)增长78.9%。2023年,防城港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93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排名广西第一。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防城港市自然资源局、防城港市海洋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22 2024-11

南宁市隆安县发展生态农业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炎热多雨,冬短夏长,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优势及区位交通优势。但同时存在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干旱缺水等短板,影响了生产发展及人民生活。 近年来,隆安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那桐镇作为隆安县的经济、农业和文化旅游重镇,因地制宜打造特优水果产业集群,推进“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火龙果、香蕉、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并建设集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于一体农产品加工示范园,通过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助推隆安县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 图为广西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画面   核心机制 隆安县坚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优化农业发展分布格局,整合土地资源,引导土地流转,保障种植产业及加工产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发展,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具体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绘制生态农业发展蓝图。南宁市从开发保护的视角切入,构建“一屏、四片、一带、一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设置武鸣—隆安农田保护区等四片农产品主产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隆安县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空间,明确构建现代化农业空间发展格局,建立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香蕉产业示范基地、金穗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多个基地。选取那桐镇东部和南部,涉及定江村、方村村等区域,打造隆安“那乡果海”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园、两带、六区”,重点打造以金穗生态园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园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带和那桐特色产业带发展,构建隆安县金穗香蕉产业核心区、金穗火龙果产业核心区、那之乡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那之乡柑橘产业示范区、火龙果标准化种植区、那之乡休闲乡村旅游区等六大区域。其中,位于定江村的金穗生态园是隆安县的核心农业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为以本地“那文化”与香蕉、火龙果产业链相结合,着重发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乡村旅游。 隆安县金穗火龙果产业示范区一角 二是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隆安县通过推动集体土地流转及保障产业发展用地,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做好支撑。引导村集体土地流转,保障种植产业用地。隆安县推动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发展农业。截至2023年底,全县已流转土地38.69万亩,覆盖4.69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5.7%。通过土地流转,为农业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土地要素保障,保障了火龙果、香蕉、柑橘类三项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约32.07万亩,其中,百亩以上连片特色水果基地达516个。推动土地供应,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隆安县配套低温车间、分拣中心、冷库等采后处理场所,并对火龙果等产业发展建设用地优先调配,企业进驻前做好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工作。隆安县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推动农用地转用,将企业发展用地统筹纳入隆安县土地储备计划库,提前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项目落地做好用地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县纳入土地储备计划库1033.63亩,其中统筹金穗生态园用地112.27亩。 隆安县金穗火龙果产业示范区(五星级)场景 三是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价值转化。隆安县通过种植特色水果,加工农产品,发展生态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提升一产。打造516个百亩以上连片特色水果基地,火龙果、香蕉、柑橘类三项特色水果种植产业成效突出,火龙果种植面积达7.24万亩,百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26个,年产量达20.9万吨;2023年香蕉种植面积约13.83万亩,总产香蕉鲜果约33.21万吨;2023年柑橘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量29.84万吨,其中金穗无核沃柑产业示范区产量达6000多吨。做优二产。建设集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金穗生态园投资超2亿元建设水果初加工、深加工示范基地,主要从事火龙果、香蕉、柑橘等系列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其中,年产风味糖浆3万吨,每年可加工鲜香蕉25万吨,年产香蕉浆10万吨、香蕉粉3000吨。做强三产。隆安县依托金穗生态园开展农旅融合,金穗生态园投入约2.5亿元针对园区及周边区域开展农旅综合开发,生态园内设立1万多亩的香蕉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上千亩的花木、蔬菜、果园等生态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全国首家以香蕉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品牌,延伸发展万亩火龙果灯光乡村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并建起了大型亲子互动拓展基地、自行车骑游绿道,将各个基地串成线、连成片。2016年以来,定江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72万人次,实现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特色产业经济效益。2023年,隆安县通过种植火龙果、香蕉、柑橘分别实现产值约为17.91亿元、9.47亿元、8.79亿元。其中,火龙果产业为隆安县乡村常住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水果深加工示范基地年产值约20亿元,年创税金1.5亿元。2024年上半年,隆安县金穗生态园接待游客约3.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约224万元,金穗生态园先后获评中国旅游协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园区)”“五星级广西乡村旅游区”等多个荣誉称号,持续打响隆安旅游品牌,带动旅游收益提升。 广西金穗生态园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一角 广西金穗生态园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办公区 二是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隆安县形成了以那桐镇定典屯等重点村屯为主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在定典屯建成了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83栋民居村落,干净整洁的村道连接每家每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推动定典屯先后荣获“全国乡村示范村”“南宁市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火龙果、香蕉、柑橘类等农业支柱产业迅猛发展,推动“绿水江”香蕉、“伊蜜”火龙果等入选广西农产品品牌,27家企业获得火龙果绿色食品认证,“隆安香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2023年,隆安县那桐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与活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县村集体经济入股各类农业企业70多个,入股资金约1.7亿元,村集体每年获得企业按6%—8%的比例分红,分红金额为1020万—1360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2023年底,隆安县4.69万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群众获农业企业支付土地流转租金约3亿元,带动群众收益增加。全县累计有27万群众通过进入水果种植基地及加工厂务工,负责包装、运输、服务、旅游等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助推人均收入从全球最大的博彩平台年的13958元增长到2023年17821元。 隆安县定江村定典屯风貌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南宁市自然资源局、隆安县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21 2024-11

防城港市那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全球最大的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那良镇地处防城港市防城区西部,全镇总面积383.7平方公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是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那良镇南连越南,历史文化厚重,素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的美称,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那良镇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要求,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契机,整治耕地撂荒、耕地分散、土地闲置等问题,激发土地要素活动,充分挖掘边境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注入芋蒙、边境漂流、红色旅游等生态产业,探索了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核心机制 那良镇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为引领,科学谋划和创新实施了“农田整治保护型+乡村旅游带动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实现农田自流灌溉,保障了农业规模发展用地、用水等基础需求,助推了区域特色产业—“那良芋蒙”种植、加工等一体化产业发展,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为持续巩固治理成效,那良镇串联漂流、红色旅游等边境产业,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探索了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路径。   具体做法 一是坚持科学谋划,规划生态产业发展空间。防城港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功能,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的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并将那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工程。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那良镇那楼村、大村村等村庄规划编制,在村庄规划中统筹、明确对农用地、建设用地、乡村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进行整治与保护修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内容,提出解决耕地碎片化和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并结合项目实施内容谋划优质产业导入与产业用地保障方案,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二是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实施“农田整治保护型+乡村旅游带动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在那良镇那楼村、大村村推进自治区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试点,实施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建设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等5大类18个子项目,在整治的基础上导入产业巩固国土空间治理成效,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激发土地活力,打造了芋蒙种植及加工等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了漂流、红色旅游等多元乡村生态旅游业态,延展土地整治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展耕地连片整治,为芋蒙产业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在土地整治方面,流转闲置、撂荒土地约324亩,并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增加水田面积约150亩,耕地质量总体提升1—2等。同时,在项目实施中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系统,排水沟布局遵循自然水流流向,通过修复旧灌渠、新建水利设施等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实现了区域内耕地自流灌溉,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通过项目整体实施,耕地集中连片度高,耕地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田成块、渠成道”的规模。整治后的耕地部分用于发展芋蒙种植等产业,带动那良芋蒙核心区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500亩发展至2024年的1200亩,并在村庄规划中预留了10.8亩芋蒙产品深加工产业用地,规划打造“那良芋蒙”种植及加工一体化生产基地,为产业规模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强化建设用地整治,为漂流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在乡村建设方面,组织新建、改建修缮农村道路,改善生态漂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打通“最后一公里”。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充分挖掘“英雄故里、边陲重镇”的红色文化资源,针对野人谷漂流景区周边的抗法英雄刘永福故居、那楼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实施修缮、红色文化长廊建设等工程,串联野人谷漂流产业,打造边境特色红色文化旅游业态,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 那良芋蒙种植示范基地。凌荣民 摄 那良芋蒙种植示范基地航拍。凌荣民 摄 三是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创新产业收益分配机制。由26名村民组织成立那良芋蒙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成立公司开展芋蒙产业经营,探索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延长产业链,实现收益共享。其中,那良镇政府整合上级各类衔接乡村振兴资金并投入200万元,村民合作社已投入约1000万元,大村村等3个村集体投入150万元,部分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支持产业规模扩大,共同建设那良镇芋蒙产业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品牌为一体的产业链。部分农户通过务工等方式参与芋蒙种植、加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获取薪资。合作社每年将利润的20%用于收益分红,其中,那良镇政府从合作社获得合作经营收益分红6万元,并将获利资金用于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3个村集体从合作社获得合作经营收益分红9万元,实现了产业蓬勃发展与参与主体共享收益,做到了产业发展反哺乡村。 那良芋蒙成品展示。贺婧 摄 那良芋蒙成品展示。贺婧 摄   主要成效 一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通过那良镇那楼村、大村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破除碎片化,提高了耕地资源利用效能。通过项目实施打造了芋蒙种植基地,保障了芋蒙加工产业用地,建成了那良芋蒙种植及加工一体化生产基地。那良芋蒙种植产业由2021年的500亩发展至2024年的1200亩,实现了种植规模化,芋蒙产品年产量由625吨增长至2500吨,产量增长率达300%,经济效益由875万元增长至3500万元,助力产业扩大产能,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延展土地整治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良芋蒙种植示范基地近景。贺婧 摄 二是产业发展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那良镇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合土地资源,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成功打造“那良芋蒙”地方农业产业品牌,引入漂流、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注入巩固了国土空间整治成效,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活力。那良芋蒙产业直接带动200多户农户种植芋蒙,实现种植户亩产增收近万元,吸纳、带动了大村村、大勉村、白赖村、那巴村、五联村、那旺村、那楼村等周边7个村557户农户1955人就地就业,实现农户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野人谷漂流景区年均游客量由10万人增加到40万人以上,解决就业2000人以上,直接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家庭农场的发展,预计可产生年纳税额2000万元以上;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美化了乡村环境,打造了特色文化广场、微型菜园、“红色文化墙”等特色景点,形成了“生态之旅”景观带。那良镇创新实施的“农田整治保护型+乡村旅游带动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反哺乡村,让村民获得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幸福感,留住了“乡愁”。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防城港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21 2024-11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永仁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位于广西中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永仁村位于都安县北部,受自然地形地貌限制,永仁村存在耕地碎片化、资源利用低效化、村庄空间布局无序化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都安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广西时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要求,坚持以规划推动村级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势,加强耕地面积和质量提升,盘活村庄闲置建设用地,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优化乡村生产、生活发展空间布局,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   核心机制 永仁村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等为统领,明确产业发展类型及布局,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农用地整理及建设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农田布局,激发了土地要素活力,引导农村产业发展优先使用空闲地和低效用地,落地了一批特色种植、加工、旅游等生态产业项目,带动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具体做法 一是以规划为统领,优化生态产业空间布局。都安县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永仁村列入北部特色农业发展区,规划发展农旅型产业。永仁村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在规划中预留旅游产业项目用地67.35亩、农业产业项目用地128.25亩,其中乡村产业用地24.44亩、设施农用地1557.15亩、其他项目用地3.15亩,预留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村庄建设边界外零星分散的农村产业用地,为乡村产业发展做好空间布局。编制《博彩网站》,规划通过耕地提质改造等土地综合整治措施,引入优质稻和巨型稻等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稻鲤、稻蟹、稻虾等综合种养产业,依托山水林田环境,设置稻田观光等项目,打造集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稻田水乡。   永仁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 二是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进乡村资源合理保护及利用。在永仁村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区域面积为2358.09亩,开展农田整治,盘活低效建设用地,解决耕地碎片化、资源利用低效化问题;通过人居环境改善等具体工程,助力实现村庄空间布局有序化。开展农田整治。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工程,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耕地1158亩。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平整、翻耕、培肥等工作,保障耕地种植的肥力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拦水坝1座,新建灌渠4.02万米,扩建道路3260米,修建田间道路2716米,修筑农田防护墙3413米,为耕地种植等完善了设施基础。盘活低效建设用地。结合永仁村产业发展需求,腾挪约30亩建设用地指标为产业导入预留用地空间,引导乡村产业发展优先使用空闲地和低效用地,重点盘活村内废弃大棚房、废弃工矿用地以及已移民搬迁的空心村屯,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投入2268万元,针对九磨、大坡、乐村、肯庭、二村等5个村屯实施村庄风貌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三清三拆”“三微”景观建设,修缮改造村庄房屋324栋,对房子进行坡屋顶、外墙、图案纹饰等构件的标准化改造,设计方案精准到“一屯一案”“一户一策”;开展河道整治及水系生态治理、修复古码头等工程,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 三是引入生态产业,推动乡村发展。永仁村充分发挥耕地集中成片、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村庄风貌美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治理成效,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引导村集体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培育了农业种植养殖、山泉水开发、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农业种植规模。永仁村通过“小块并大块”,将767个地块归并整理632块,引导农户流转1330亩土地,用于发展稻菜轮作、食用菌种植、高端鱼类养殖等项目。其中,推动水稻种植面积从3.75亩提高到1283.25亩,采用“一季水稻两季菜”轮作模式,提升水稻及蔬菜种植产量;打造永仁“稻菌轮作”示范基地3亩,辐射种植食用菌面积500亩;建设99亩高端鱼类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陆基圆池养鱼50户,有效带动种植养殖规模及产量的提升。开发山泉水产业。充分利用建设用地整理腾挪的约30亩用地,推动了山泉水开发等产业。其中,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利润抽成”方式参与山泉水加工厂运营,引进占地面积20亩、投资2000万元的“粤桂山泉”天然饮用水厂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年产23万吨的矿泉水生产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都安县联合社会资本成立秀美田园产业园运营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永仁乡村旅游产业,开展河道整治及水系生态治理、修复古码头等工程,将农耕文化、美丽田园、生态农业、古朴村落等转化为旅游资源,推动永仁村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壮大,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永仁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   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1158亩,耕地质量从实施前10等提质为实施后8等,推动了耕地质量提升;地块由原来的767块归并整理632块,解决了永仁村耕地碎片化问题,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整治区域水稻种植面积由3.75亩提升到1283.25亩,水稻产出价值由7500元提高至173.99万元,增强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民经济收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为永仁村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等保障,助推了产业发展与村民收益提升。2023年永仁村产业产值达4990万元,永仁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4万元。其中,有机蔬菜种植产业产值510万元,村集体每年分红为20万;有机水稻种植产业产值96万元,村集体每年收入约113万元;食用菌产业年产值约1300万元,村集体每年获得产业利润20%的分红,金额约为28万元,并常年固定用工50余人,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山泉水开发利用产业,在水厂运营盈利前,每年收取4万元土地租金,盈利后再协商分配。永仁村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及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2023年仅“三月三”对歌活动日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永仁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 三是提升村庄风貌,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形成了天蓝水清、配套完善、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大幅提高了乡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打造了永仁“秀美人家”新名片。永仁村先后获2021年度河池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集体、2022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2023年,永仁村成为广西入选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的示范展示点之一,吸引现场观众1000多人,网络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达21余万人次,增强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河池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页
" class="hidden">泰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