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那良镇地处防城港市防城区西部,全镇总面积383.7平方公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是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同时,那良镇南连越南,历史文化厚重,素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的美称,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那良镇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要求,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契机,整治耕地撂荒、耕地分散、土地闲置等问题,激发土地要素活动,充分挖掘边境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注入芋蒙、边境漂流、红色旅游等生态产业,探索了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核心机制
那良镇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为引领,科学谋划和创新实施了“农田整治保护型+乡村旅游带动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实现农田自流灌溉,保障了农业规模发展用地、用水等基础需求,助推了区域特色产业—“那良芋蒙”种植、加工等一体化产业发展,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为持续巩固治理成效,那良镇串联漂流、红色旅游等边境产业,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探索了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路径。
具体做法
一是坚持科学谋划,规划生态产业发展空间。防城港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功能,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的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并将那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工程。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那良镇那楼村、大村村等村庄规划编制,在村庄规划中统筹、明确对农用地、建设用地、乡村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进行整治与保护修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内容,提出解决耕地碎片化和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并结合项目实施内容谋划优质产业导入与产业用地保障方案,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二是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实施“农田整治保护型+乡村旅游带动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在那良镇那楼村、大村村推进自治区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试点,实施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建设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等5大类18个子项目,在整治的基础上导入产业巩固国土空间治理成效,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激发土地活力,打造了芋蒙种植及加工等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了漂流、红色旅游等多元乡村生态旅游业态,延展土地整治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展耕地连片整治,为芋蒙产业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在土地整治方面,流转闲置、撂荒土地约324亩,并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增加水田面积约150亩,耕地质量总体提升1—2等。同时,在项目实施中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系统,排水沟布局遵循自然水流流向,通过修复旧灌渠、新建水利设施等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实现了区域内耕地自流灌溉,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通过项目整体实施,耕地集中连片度高,耕地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田成块、渠成道”的规模。整治后的耕地部分用于发展芋蒙种植等产业,带动那良芋蒙核心区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500亩发展至2024年的1200亩,并在村庄规划中预留了10.8亩芋蒙产品深加工产业用地,规划打造“那良芋蒙”种植及加工一体化生产基地,为产业规模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强化建设用地整治,为漂流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在乡村建设方面,组织新建、改建修缮农村道路,改善生态漂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打通“最后一公里”。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充分挖掘“英雄故里、边陲重镇”的红色文化资源,针对野人谷漂流景区周边的抗法英雄刘永福故居、那楼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实施修缮、红色文化长廊建设等工程,串联野人谷漂流产业,打造边境特色红色文化旅游业态,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
那良芋蒙种植示范基地。凌荣民 摄
那良芋蒙种植示范基地航拍。凌荣民 摄
三是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创新产业收益分配机制。由26名村民组织成立那良芋蒙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成立公司开展芋蒙产业经营,探索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延长产业链,实现收益共享。其中,那良镇政府整合上级各类衔接乡村振兴资金并投入200万元,村民合作社已投入约1000万元,大村村等3个村集体投入150万元,部分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支持产业规模扩大,共同建设那良镇芋蒙产业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品牌为一体的产业链。部分农户通过务工等方式参与芋蒙种植、加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获取薪资。合作社每年将利润的20%用于收益分红,其中,那良镇政府从合作社获得合作经营收益分红6万元,并将获利资金用于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3个村集体从合作社获得合作经营收益分红9万元,实现了产业蓬勃发展与参与主体共享收益,做到了产业发展反哺乡村。
那良芋蒙成品展示。贺婧 摄
那良芋蒙成品展示。贺婧 摄
主要成效
一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通过那良镇那楼村、大村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破除碎片化,提高了耕地资源利用效能。通过项目实施打造了芋蒙种植基地,保障了芋蒙加工产业用地,建成了那良芋蒙种植及加工一体化生产基地。那良芋蒙种植产业由2021年的500亩发展至2024年的1200亩,实现了种植规模化,芋蒙产品年产量由625吨增长至2500吨,产量增长率达300%,经济效益由875万元增长至3500万元,助力产业扩大产能,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延展土地整治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良芋蒙种植示范基地近景。贺婧 摄
二是产业发展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那良镇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合土地资源,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成功打造“那良芋蒙”地方农业产业品牌,引入漂流、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注入巩固了国土空间整治成效,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活力。那良芋蒙产业直接带动200多户农户种植芋蒙,实现种植户亩产增收近万元,吸纳、带动了大村村、大勉村、白赖村、那巴村、五联村、那旺村、那楼村等周边7个村557户农户1955人就地就业,实现农户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野人谷漂流景区年均游客量由10万人增加到40万人以上,解决就业2000人以上,直接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家庭农场的发展,预计可产生年纳税额2000万元以上;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美化了乡村环境,打造了特色文化广场、微型菜园、“红色文化墙”等特色景点,形成了“生态之旅”景观带。那良镇创新实施的“农田整治保护型+乡村旅游带动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反哺乡村,让村民获得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幸福感,留住了“乡愁”。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防城港市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