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荟萃

防城港市综合开发“海边山”资源,助推产业提升和兴边富民案例

近日,广西国土规划集团受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的《博彩网站》正式印发,推出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15个典型案例将在“项目荟萃”专栏陆续发表,本期推出《博彩网站》,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防城港市南临北部湾,海岸线长580公里,海洋资源、海上风力资源丰富,是中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十万大山山脉自东向西横贯防城港的腹地74.4公里,全市分布有广西40种道地药材,是广西传统药材的生产区之一;全市陆地边境线约101公里,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点),以及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沿边开放平台。近年来,防城港市立足“海边山”特色,坚持边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路线,充分利用边境口岸的平台优势,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建设产业园区,整合海洋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产业兴旺,助力了兴边富民。

 

核心机制

防城港立足区域资源特色,以海洋生态修复整治为前提,保障海洋经济发展保持“绿色”本底,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精准保障临海产业发展的用海、用地需求,盘活“海”资源;依托十万大山区位特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等传统医药资源,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保障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化种植需求,盘活“山”资源;依托边境和平台口岸优势,通过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建设产业园区,探索高效土地供应方式吸引产业入园,整合海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实现了“海边山”资源的整合开发,推动产业链延伸、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凌荣民 摄

 

具体做法

一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多元临海产业。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质量。2012年以来,深入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岸线、海域、海岛、海岸带等开展立体综合系统整治与修复,共修复海岸带41.56公里,海堤生态化建设或改造16.36公里,整治海域面积约550公顷,种植红树林153.1公顷,海域清淤疏浚346公顷。其中,在重点海域海岸带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修复海岸线共3200米,建设海堤护坡1.06公顷,形成“红树林+海堤+滨海植被”的生态海堤,打造了“美丽海湾”,提高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海洋产业化生态发展奠定了绿色基础。精准对接,保障临海产业落地。产业用海方面。积极保障项目用海,2023年以来,保障项目用海550多公顷,完成4万多亩深水网箱养殖海域的整体使用论证,保障海洋养殖等产业用海需求。创新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保障新型能源产业用海,单独标示海底电缆、海上升压站、单桩风机和重力式风机与底土、海床、水体、水面4层全域空间的立体关系,分层设权登记了广西首宗海域使用权,登记海域面积403公顷,保障了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新型能源产业用海。产业用地保障方面。规划引领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开展村庄规划编制,统筹规划文旅产业在村域空间的开发利用格局,已在牛路村、山新村、沙螺寮村等临海村庄预留17.73公顷建设用地作为滨海特色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用地。实景三维技术助推文旅产业落地,在防城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将旅游资源丰富的江山半岛规划为健康休闲、养生度假产业基地,利用实景三维技术构建三维地图模型,实现“云看地”,普查旅游资源等情况,为文旅项目选址、落地等提供空间底图基础,集中盘活零星分散地块用于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已保障江山半岛片区文旅项目用地378.92亩。

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鸟瞰图。凌荣民 摄

二是盘活“大山”资源,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土地流转保障中药材产业规模种植空间。防城港市充分发挥十万大山传统中药材资源等传统医药资源和国家医学开放试验区的平台优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将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等医学产业纳入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种植大户租赁农户闲置土地等土地流转形式,保障中药材种植。其中,自2023年起在防城区大菉镇坡稔村盘活约140亩撂荒地,用于百部等草本中药材种植。截至2023年底,防城港市规模种植肉桂77.4万亩、八角74.4万亩、金花茶6.5万亩、两面针及岗梅3000亩等,特色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提升。品牌赋能中药材种植推动产业提升,相继建成“国家金花茶标准化示范区”“中国金花茶产业示范基地”“广西肉桂(东兴桂)标准化示范区”,肉桂、八角、牛大力中药材示范基地等自治区级中医药示范基地,推动“防城金花茶”“十万山牛大力”“防城肉桂”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中药材产品产出质量。

防城港市白沙湾·国际自然医学度假区效果图。(广西旅发防城港公司供图)

三是依托边境优势,实现产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依托边境口岸资源整合产业。充分发挥沿边沿海区位优势,依托边境口岸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多项平台优势,整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冲榄工业园、江平工业园及高铁新区,谋划建设广西东兴产业园区,整合医药、边贸加工、海鲜冷链、口岸物流、新能源材料等产业,推动海、边、山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链提升。保障产业园区用地空间。优先保障跨境经济合作区、冲榄工业园、江平工业园等园区用地需求,其中跨境经济合作区落实城镇开发边界5.52平方千米、冲榄工业园落实城镇开发边界2.21平方千米、江平工业园落实城镇开发边界1.37平方千米。统筹开展东兴产业园区启动区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调整,梳理城镇开发边界结余指标约800亩土地、调入约1380亩土地,将2180亩土地用于东兴产业园区启动区优化腾挪调整,保障产业园建设用地。探索高效土地供应方式吸引产业入园。2023年,防城港全市通过盘活供而未用土地保障了新能源及安全材料智造等9个产业项目2360亩用地需求,拉动投资98.74亿元。完成5宗3511亩工业“标准地”出让,出让金额共计3.93亿元,其中通过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先租后让供地方式等,保障了清川水产品加工、东兴市三期100MW光伏发电项目、广西东兴产业园区启动区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项目一期等一批重点产业用地项目需求,实现了园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与高效利用。2023年广西东兴产业园区签约项目达32个,投资额105.06亿元,落地21个项目,投资额56.81亿元,现广西东兴医药产业示范园、清川水产品边贸加工等30个项目已实现开工建设,有效推动了产业整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防城港市一滨海特色民宿游泳池。贺婧 摄

在建中的防城港市白沙湾·国际自然医学度假区。(广西旅发防城港公司供图)

 

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显著增强,经过海洋生态修复整治,防城港市海域岸线面貌焕然一新,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入选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堤前滩涂红树林较修复前增长45.23%,红树林覆盖度由原来的5%提高到85%,该段海岸成为游客和市民观光休闲的理想去处,2022年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接待国内游客7万人次。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2023年防城港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率97.9%,当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9.72万吨,也促使滨海湿地生物种类明显增多,监测鸟类由170种增加到299种,其中白鹭数量30万只以上,居广西之最。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供给能力提升。防城港市中草药资源品种已超2000种,截至2023年底,全市规模种植肉桂77.4万亩、八角74.4万亩、金花茶6.5万亩、两面针及岗梅3000亩等,其中八角产量0.8万吨,桂皮产量1.9万吨,特色中药材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鸟瞰图。凌荣民 摄

二是产业兴旺助力兴边富民。2023年,防城港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35.61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6%,增速排全区第一。其中,海洋养殖产业方面,防城港市建成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市渔业产值达91.28亿元;中药材产业方面,全市金花茶年产值超20亿元,防城区的八角、肉桂等全产业链产值达7.6亿元;生态旅游方面,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487.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消费316.3亿元;边境贸易方面,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7%,全年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除外)增长78.9%。2023年,防城港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93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排名广西第一。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防城港市自然资源局、防城港市海洋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